自我鉴定包括思想总结十篇

日期: 栏目:新闻中心 浏览:36 评论:0

  自我鉴定包括思想总结篇1

  一、规范的知识体系

  万丈高楼拔地起,做鉴赏题的前提是要有深厚的古诗知识储备。经过一轮的复习,老师引导建立较规范的知识体系,其知识体系的建立贵在老师只做框架,学生自己动手填充,这样也便于学生掌握。

  1.积累古典诗歌的常见意象

  古诗词的形象包括人的形象以及物的形象。那么,意象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诗人在客观之物上加上主观之意,便创造出一定的意象。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现特定的场景和寓意。

  2.整理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语言的风格其实很大程度上可以看成诗歌的风格。一般来说,可以从总体上把风格分成阳刚和阴柔两大类,前者包括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后者包括婉约、含蓄、清新、风趣。

  (1)常见的六种:清新自然 、平淡质朴、含蓄隽永、生动形象、明快简洁、绚丽飘逸。

  (2)再提供一些常用语供参考(答题时可依具体情况选择一些词语搭配):简练明快、朴素平易、轻艳浪漫、清雅清逸、峻拔雄奇、沉郁顿挫、凄婉悲壮、隽永婉曲、旷达洒脱、雄浑刚健、豪放飘逸、热情奔放、大气磅礴、气势畅达、笔力雄健。

  (3)梳理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有:①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描写、抒情

  叙述: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②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比拟)、夸张、对比、对偶、借代、双关、用典、反问、设问、反复、互文、通感等。③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象征、衬托(正衬、反衬)、借古讽今(用典)、虚实相生、先抑后扬、以动衬静、想象、渲染、烘托等。

  二、审题规范,善于解读

  《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古代诗歌鉴赏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进行评价。因此,我们只有准确的将问题与古诗鉴赏的考点一一联系起来就行,即该问题考查古诗鉴赏的哪个考点。明白了考点也就掌握了解题的钥匙。

  高考的最大特点是灵活和变化,它总是对《大纲》中的每个考点变种形式考查。我们在二轮中必须注意一些变体提问,并要重点突破科学解读。每年的高考会在变中求新,具体表现在命题形式的变化。古诗鉴赏题的发问形式也在变化着,只要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才能游刃有余的解答好题。但好多学生在考试中往往没有火眼金睛。在一轮复习中,我们掌握了四个考点的命题类型及答题要领,在二轮的教学中,我们要找特殊的命题形式进行解题突破训练。例如2011年山东卷《咏山泉》的问题: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如果学生不善于解读,不知道考查的是诗歌的事物形象,那就很难答出好的答案。 2010年的广东卷《望江东》的第二问;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我们认真审题就不难知道此题考查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规范的解题思路

  (1)诗歌形象类。第一步:找出并形象的描述诗歌的形象;第二步:概括形象的特点;第三步:由形象转到对作者的情感表达。

  (2)诗歌语言类。第一步:用术语表明自己的观点;第二步:结合有关诗句具体谈谈语言特点是怎样的体现;第三步;指出通过该语言特点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3)表达技巧类。第一步:区分鉴赏要求,即试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从表现手发角度或篇章结构阐述,还是兼而有之。必须准确地指出用何种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指出这种技巧在诗歌中的具体表现;第三步:解释这种手法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及这种技巧的表达效果。

  (4)思想感情类。第一步:根据诗句描述的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第二步:揭示主旨,表达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

  四、规范的书写

  自我鉴定包括思想总结篇2

  一、接收语言信号

  1.题目。题目不论长短,其所含的信息都不可轻视,它可能已点出了所要叙述的事件,如杜甫的《客至》、胡令能的《小儿垂钓》、方泽的《武昌阻风》;也可能点出了要写的对象,如杜甫的《孤雁》、《月夜忆舍弟》,王维的《鸟鸣涧》;也可能为我们透露了诗人当时的感情,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其中的“喜”字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再如李白的《独坐静亭山》,其中的“独”字透露着诗人孤寂之情。

  2.作者。把握了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写作特点,再鉴赏他们的诗时就会举一反三。如李白与杜甫,他们虽都生活在唐朝,但具体情况却大不相同。李白把排难解纷的济世思想和纵放不羁的个性自由统一起来,以求圆满的人生。他的诗壮浪纵恣,感情如喷涌而出的洪流,不可遏制。而杜甫诗风形成于“安史之乱”前夕,滋长于其后数十年天下大乱、遍地哀号的苦难之中,所以杜甫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沉重责任,他的诗风沉郁顿挫。

  3.注释。诗后的小注往往是对诗背景的补充说明,或对诗中重点词语的解释,我们也应加以重视。

  二、品读语言内涵

  1.析意象。意象是诗歌中表现诗人情思意趣的感性对象,是构织诗歌形象的主要因素。它是诗人表达感情的外在依托,只有抓住意象,才能更好地领会更深层次的感情;意境是诗人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完美融合的产物。前者的关键在于把握“象”,后者的关键在于把握蕴涵其中的“意”,而捕捉“意”“象”的能力在诗歌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意象:秋风――萧瑟、凄凉;家书――远方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行人――归乡之人。

  分析:秋风萧瑟,黄叶纷飞,又是客寄他乡一年秋,面对归根的落叶,不觉想到了日思夜想的故乡。正值有人归乡,于是铺开纸笺,可千言万语涌上心头,竟不知从何说起,纸短情长,思意浓浓。同乡人即将起程,匆匆之中又开启信笺,总怕其中遗漏了什么。把握意象之余,诗中那浓得化不开的思念之情和寄居他乡飘摇无依的孤寂之感不觉已体会得颇为深刻了。

  2.品语言。此处的“语言”主要是指具有特定内涵的语言。如特定意象语言、表达情感的语言、用典语言。

  (1)诗歌中有些语言往往拥有固定的含义,如:松――坚强、挺拔、高洁的形象;菊――志趣高洁、不同流合污的隐者形象;杨柳、舟船、长亭――描写离别之苦;清风、明月、泉溪、花草――抒发闲情逸致。这些具有固定含义的语言需要我们平日积累。2002年全国高考题第17题“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如知道“柳”是“怀别惜远”之意,这道题就迎刃而解了。

  (2)情感语言也很重要,因为诗人是通过它直接或间接地向读者透露诗的思想感情的,在欣赏诗歌时一定要注意表达情感的语言。仍以张籍诗为例:诗中表达感情的语言有“意”“恐”。“意”表达了诗人心中涌动着太多的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与牵挂,可一时又不知如何下笔。而“恐”字表达了诗人对这封书信的重视,行人临发之际再次打开书信。

  (3)用典语言也不可忽视。用典使诗歌语言更加凝练,内容更加丰富,通过典故内涵可以更深刻地把握诗歌。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典故“楼兰”表达了戍边将士忠心报国、誓死破敌的决心。

  3.抓虚词。我们鉴赏诗歌时往往忽视了虚词,其实虚词在诗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张籍《秋思》中的虚词“复”“又”两个字看似重复,但就在这重复中我们更体会到了诗人难以述尽的思乡之情。

  4.析技巧。诗歌所采用的表达技巧常见的大概可以分为抒情手法、描法和修辞手法。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景结情、缘情造景、用典抒情、叙事抒情等;描法包括渲染、衬托、白描、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欲扬故抑等;修辞手法包括夸张、拟人、比兴、对比、用典等。张籍的《秋思》是应用了叙事抒情,通过叙述一个托行人带书信的细节充分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自我鉴定包括思想总结篇3

  关键词:师范院校;音乐教学;学生鉴赏力;培养

  一、音乐教育的意义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实施音乐教育,目的是为了增进学生对音乐美及内涵的认识、理解、鉴赏等多个方面的能力,就要采取演唱、演奏、欣赏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在主观情感体验上,应使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到净化。在音乐审美教育的同时也要融入思想品德教育。音乐功能作为音乐教育的前提和基础音乐是一种自然的物理现象,人们生理上有意或无意的都会受到音乐的影响,音乐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也有促进作用。音乐所独具的优势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这离不开音乐自身的美。而音乐美是最为独特的,不需要外来修饰的,是以自由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直观的心灵。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就是要通过音乐独有的形式及手段,努力培养一批追求真、善、美的现代人。目前,我国现阶段将音乐教育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去,扩大学生视野,使学生具备欣赏音乐的能力。

  二、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意义及作用

  首先,培养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健康的音乐能促使人体分泌益于健康的激素,起到调节血量和使精神细胞兴奋的作用,增强免疫力。同时,好的音乐在心理疾病治疗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培养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增加他们对音乐鉴赏的兴趣,对其身心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作用。

  其次,培养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为什么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下,选择不同的音乐呢?譬如在悲伤的时候喜欢听悲伤音乐,在欢乐地时候喜欢听欢快的音乐,在热恋的时候喜欢浓烈的情歌,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喜欢聆听轻柔美妙的轻音乐。原因就在于音乐作品通过美妙的旋律表达各种情感,如悲伤的、欢乐的、愉悦的,愤怒的等。人们通过聆听音乐,达到精神、心灵上的一种共鸣,从其起到对心灵的慰藉和滋养,抒发出一种特定的情怀和感情。这就是为什么音乐能提高大学生情操的原因所在。

  再次,培养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以及想象能力。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没有我早年的音乐教育,无论在哪一方面我都将一事无成;音乐带给我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比物理教师那里获得的东西更多”。可见音乐对培养爱因斯坦想象创造力的重要性,音乐在提高大学生思维想象力方面,也应该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三、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进行教学内容创新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开展教学前,针对学生本身的能力和特点、具有的音乐水平和鉴赏能力进行综合评估,有条件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分组。再根据学生对音乐的具体认知和理解特点,进行内容设计和安排。例如在开展古典音乐教学时,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多开展一些有关古典音乐通俗性的教学,适当地对教学理论进行简易化处理,把教学理论同古典音乐欣赏结合起来。在教学教材选择方面,选择艺术价值比较大、容易被学生接受的代表性作品。教学内容上应深入浅出,要从简单到复杂,从简单的通俗作品开始,然后到大型的古典音乐作品,教学难度从易到难,欣赏层次要不断提高。要先感性后理性,先听后欣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将古典音乐同其他音乐形式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综合欣赏能力。

  (二)针对具体内容进行教学方法创新

  欣赏音乐包含了音乐旋律、速度、情感及人生体验的欣赏,应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法创新。在音乐教学中应通过情景构建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渴望和欣赏,通过构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欣赏古典名曲《高山流水》时,首先在欣赏之前通过朗诵诗歌的方式,将音乐的开始、高潮以及尾声部分进行讲解,通过对画面具体的构建,营造出一种优美的画面,引导学生去联想、去思考、去欣赏。或者可以采取多媒体的方式,在欣赏音乐之前,通过多媒体让学生去感受音乐的魅力,通过多媒体生动的画面结合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全方位地感受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音乐欣赏之后,让学生互相交流看法、心得与体会的方式,总结欣赏的过程,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内容的影响,认识到自身在欣赏音乐中的不足和优势。通过朗诵诗歌、散文讲解以及多媒体与音乐并用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音乐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及乐曲所表现出的意境和情绪。更重要的是,这种音乐的欣赏具有一种全面的心理体验,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三)引导学生认识作品的文化背景

  深化学生对音乐作品内涵的理解理解音乐作品内涵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最基本的也是最核心的要求。如果连作品都不了解,那么也就谈不上鉴赏了。在欣赏音乐作品过程中,欣赏着一面通过声音即对音乐本身的倾听,凭借直觉,对作品产生情感,另一方面,则空间比较广泛,即:通过了解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等等,来产生情感,进而将这种情感带入到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实践证明:通过了解文化背景能够促使学生深刻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作品,对其文化背景做以阐述,或者让学生自主的收集音乐作品相关的背景故事、信息等,加强学生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提升自我音乐鉴赏能力。

  如:在学习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毕业歌》时,笔者讲述了的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认识到,这部作品在号召青年走上救亡的道路,展现一代青年的志向和抱负。因此,它音调高昂、节奏开阔,突出地表现了在当时历史背景下,中国有志青年“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的气势。在学习《孟姜女》时,结合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来引导学生了解文化背景;在欣赏我国古典乐器编钟、二胡时,以《二泉映月》作者阿炳的遭遇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趁势也欣赏了阿炳的作品,深化了学生对作品内涵的了解。

  (四)调动学生对音乐鉴赏的兴趣是关键

  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是学好音乐鉴赏课的前提条件。如何激发出他们对音乐鉴赏的兴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曾说过:“对于音乐教育,我最终关注的不是音乐,而是能让人产生愉悦的、精神的探讨”。只有从一开始,就重视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培养,才能较好的完成音乐鉴赏课教学任务,使学生在艺术的空间中尽情翱翔、驰骋,真正做到“培养人”的目标。只有在兴趣的催化下,学生的潜能才会被充分发掘出来,才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音乐鉴赏的能力,为学生素质和技能的全面提高创造有利的条件,也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音乐鉴赏课特点,采取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对音乐的兴趣。音乐鉴赏课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相似,循序渐进的教学手法是必不可少的,相对于经典的作品而言,一开始可以适当选择一些流行的、学生听过的、比较熟悉的作品来鉴赏,是非常必要的。

  (五)教会学生如何聆听音乐

  要想很好的鉴赏音乐,就必须会聆听音乐,如何聆听音乐呢?其一,在生活中,用心去聆听。譬如聆听创作于1925年前后的《春江花月夜》。在聆听其第一段――江楼钟鼓时,有这样一种意境:夕阳西下,耳畔响起源于江头尽处的阵阵箫鼓,接着优美如歌的主旋律把一幅斜阳余辉映江面,春风拂涟漪的秀丽景色呈现在眼前。只有在生活中认真的聆听,仔细静心的聆听,才能有这种感受。如果心存杂样,左顾右盼,是很难走进音乐的中心去感受音乐的意蕴的。其二,要带着问题去聆听。听一段音乐,应带着些问题例如这段音乐是什么体裁的,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为何,音乐的内涵是什么等等去聆听,只有这样,久而久之,才能学会听音乐,从而学会初步的鉴赏音乐。

  (六)注重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培养鉴赏能力

  音乐鉴赏能力是一个人的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能力的综合。其中感知是对音乐音响的总体知觉能力,包括对音响的辨别力、感受力、注意力和记忆力,是音乐鉴赏的前提和基础。情感,是对音乐作品情感内涵的体验的心理过程,是对音乐鉴赏的基本要求。想象,是人类一种带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通过想象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创造性地赋予艺术作品,进而更深刻地解释音乐作品的意蕴。理解,是运用理性思维,对艺术作品进行形式、内容及内涵的思考,以达到对音乐作品的理性认识。受个体教育基础、艺术感悟能力的影响,大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感知、感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个体的生活体验、知识结构、欣赏能力及音乐感知力等对学生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活动,不断地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展学生的鉴赏能力

  在音乐课教学中,教师要把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练习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是提高音乐鉴赏力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音乐理论知识相当广泛,包括技术理论和史论两大部分。其中技术理论包括基本乐理、和声学、曲式学,对位法、作曲法、作品分析、配器等。音乐史论包括中国音乐史和外国音乐史。音乐技术理论是有关音乐本体表现和存在规律的总结,音乐史论则是音乐艺术在社会历史长河中发展衍变过程和规律的总结与概括,它们都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音乐艺术创作、表演的规律,从而增强音乐的鉴赏能力。

  音乐是听觉艺术,因此,对学生鉴赏力的提高要在实践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聆听大量的中外优秀作品来实现。要通过培养学生对音乐和情感联系的经验积累,不断地提高其鉴赏能力。

  (八)诱发学生音乐创新能力、想象力的产生

  升华音乐鉴赏能力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作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而这一切需要学生有着加强的音乐鉴赏能力,换句话说,诱发学生音乐创新能力、想象能力的产生是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升华结果。同时,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能够强化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这样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能使他们的鉴赏能力得到发展。

  四、结语

  音乐鉴赏课的课程改革是一个逐步探索、研究的过程,我们从事音乐鉴赏课教学的教师,只有牢固树立与学生协作、共同发展的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掌握初步的鉴赏音乐、分析音乐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都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殷春景.培养感受力,提高鉴赏力[J].中国音乐学.2014(06)

  [2]王希.浅谈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J].艺术教育,2010(07).

  自我鉴定包括思想总结篇4

  [关键词]古代诗歌;诗歌鉴赏;诗歌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

  新课标背景下的古代诗歌鉴赏,要求学生真正进入一种鉴赏状态,充分调动考生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审美情趣,从而进入诗歌作品,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鉴赏古代诗歌要拥有厚实的文言文基础,鉴赏时运用文言储备,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即整首诗歌抒写的情感以及对生命、社会、生活的见解。

  做到对古代诗歌的整体把握,要从五个方面入手:一是诗题。题目中交代诗歌所写对象以及诗歌的题材类型,分析诗题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倾向。二是诗眼或诗歌的关键词句。古人写诗歌讲究炼字,锤炼一个好字好句使全诗的意境以及思想情感凸显而出。三是注意诗歌隐性信息。隐性信息有语句的深层含义和背景信息,背景信息是诗前小序或诗后的注解。这些交代诗人创作动机及创作经过。四是熟知传统意象及典故。例如,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五是把握诗歌的结构及运用的手法。诗歌先写景后写情,把握诗歌的主旨要看最后议论抒情句。诗歌手法要了如指掌,它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

  新课标高考卷诗歌鉴赏题考查两项内容:一是鉴赏题,二是评价题。我们如何鉴赏和评价呢?下面从两个方面阐明一下:

  一、诗歌鉴赏

  (一)感知形象。诗歌形象包括事物、景物、人物。把握诗歌形象特征,透过形象本身领悟“象”外之意,善于想象补充,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感知形象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内容,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二是角度,即注意从色彩、动静、虚实、远近、高低,各种感官角度分析意象。

  (二)品味语言。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义引中义即诗歌语言的深层意义。品味语言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炼字炼句,诗歌讲究精炼,一字千金,某个经锤炼后词语或句子中包含着深刻的意义,深远的意境,丰富的情感。二是作者的风格,清新自然、明白晓畅、深沉委婉、热烈奔放、古朴清纯、轻灵飘逸等。像李白清新飘逸,杜甫沉郁顿挫,要了如指掌。

  (三)领略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即作者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手段方法。诗歌技巧它包括:一是修辞手法,经常使用的有比喻、拟人、衬托、对比等熟练掌握修辞手法的作用。二是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衬托、用典等。三是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说明、抒情。其中经常使用的有描写、抒情。描写分为白描、细描、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抒情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古代诗歌鉴赏题从以上三个方面拟题考查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回答诗歌形象时要分三步答,即描绘诗歌图景(象)——概括意境特点(境)——剖析作者思想情感(情);回答诗歌语言题时,炼字炼句题要先答表层意思,然后再答深层意思,深层意思指诗歌意境、诗歌思想情感;回答诗歌表达技巧题时,回答出使用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及产生的艺术效果。注意当针对整体考查诗歌表达技巧时,要从表现手法入手进行阐述,针对某个句子拟题时要从修辞手法方面进行阐述。

  二、诗歌评价

  诗歌评价就是评价诗歌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内容。要能准确地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要把握诗歌的分类,不同类别的诗歌其思想内容也不同。诗歌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一)咏物言志类。通过细致地描绘自然之物,寄托诗人思想感情的诗歌。咏物的目的为了言志,通过分析所咏之物的形状、色泽、特征,然后深入到对其神韵、品格的把握,最后上升到人生态度、美好理想、生活道理的阐释。经常使用的表达技巧有比喻、拟人、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托物言志等。表达的思想内容一般是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节操。另外,鉴赏咏物言志诗要掌握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意象。

  (二)边塞征战类。以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和其他边塞问题为题材的诗歌。鉴赏边塞诗歌要知人论世,把握诗人的生存年代。唐代,是盛唐时期的诗歌一般是豪迈奔放,希望建功立业的感情基调,是中晚唐的保持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悲壮、惋伤;宋代,写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边塞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一是描写边塞生活、边塞苍茫雄奇的风光;二是表现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三是揭露战争的激烈残酷给人民带来灾难,表达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满的反战主题;四是表现报国无门的郁闷心情。

  (三)咏史怀古类。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所感慨而创作的诗歌或因登临古地、凭吊古迹、追念往事、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歌。鉴赏诗歌要明史实、联现实。咏史怀古大多都是为了抒发现实生活中的个人情怀。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一是揭露统治者与人民对立的本质,揭示人民受剥削压榨的地位,同情人民疾苦;二是抒发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借古讽今、批判现实;三是仰慕古人成就,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四是对自然永恒和人事变迁的慨叹。咏史怀古诗的经常运用的表达技巧有以景衬情、正反对比、借古讽今、用典。

  (四)即事感怀类。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内心感慨的诗歌,其中包括别离、贬谪、思乡怀人等。一是别离诗。多写离愁别绪、依依不舍,此外也有寄托深挚友谊,表达豁达胸襟以及自己的志向的。二是贬谪诗。写遭贬后郁闷、惆怅、失意的情感以及遭贬后仍不忘为国效力,关注黎庶但又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矛盾心理,此外还有寄情山水,以求解脱的心态。三是思乡怀人。叙写羁旅之苦,抒写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和思念;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悲怨愤慨之情;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五)写景抒情诗。以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借以表达情感的诗歌。鉴赏写景抒情诗要明确三步,即象——境——情。其具体方法是:寻找诗眼和主旨,最后议论和抒情;没有议论抒情句,景物特点要心清;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手法变化多;色彩角度和修辞,衬托动静和虚实;意境本由形象生,通过意境看心胸。写景抒情诗的思想内容:一是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二是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三是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四是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五是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观点态度要做到点面结合。“点”指的是具体诗歌,“面”指的是以上总结出的不同题材类别诗歌的思想内容。“点面结合”指在回答问题时既要从以上的不同题材类别诗的思想内容出发,恰当运用鉴赏术语,又结合具体文本,从实际出发,组织答案,就会要点齐全、规范严谨。诗歌鉴赏不外乎整体感受、鉴赏、评价这三个方面,只要我们掌握其规律,把握其方法技巧,辅之以训练,就能大大提升鉴赏水平,增强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毛秀敏:职高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及对策分析[J];新课程学习(下);2011年11期

  自我鉴定包括思想总结篇5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借鉴

  中国理论界对待民主社会主义长期存在两种错误倾向: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初,主流理论导向对民主社会主义持全面否定的态度,甚至认为民主社会主义就是资本主义。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繁荣,有些学者开始对民主社会主义持全面肯定的态度,认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走的就是民主社会主义道路,甚至提出“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我们认为这两种倾向都缺乏科学性,民主社会主义既非一无是处,亦非完全正确。因此,对待民主社会主义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待。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借鉴民主社会主义越来越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借鉴民主社会主义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借鉴民主社会主义的必要性

  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的经济不发达、政治制度不完善、文化不够繁荣、社会不够和谐、生态问题空前严重,这些方面的问题会影响我国在全球化时代的综合国力,对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我国已经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并且积极的借鉴人类的文明成果来解决这些问题,这就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借鉴与它同根同源的民主社会主义带来了必要性。

  (一)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决定

  如今,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形势下要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建立良好的国家关系,积极的借鉴各国执政党成功的经验。与科学社会主义同宗同源的民主社会主义的执政党,特别是瑞典的社会尤其值得中国借鉴。该党长期执政长达64年,这在西方所有左翼政党中是绝无仅有的,在该党领导下,瑞典从原来的海盗国家变成了人均GDP位居世界前列、社会福利水平长期保持世界第一的发达国家。瑞典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取得了这样的成就与执政党执行的政策是息息相关的。中国共产党要巩固自身的执政地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借鉴瑞典社会党的成功经验很有必要。

  (二)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搞了60多年,但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科技教育文化相对落后,生产力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亟待提高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这样的国情决定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结构上,存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私有经济、外商合资与独资经济多元并存的局面,实行允许并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

  瑞典虽然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国家,但在经济结构上也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同时并存,相互渗透,“总的区分起来,瑞典主要有四种所有制形式,即资本主义私有、国有、公私合营和合作社所有。从总体上来说,瑞典的公共事业基本上属于国有,而工、农业生产企业大多是属于私有。”①这种混合所有制赋予瑞典经济持续发展的活力,使瑞典的人均GDP长期居于世界前列。瑞典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经验也值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借鉴。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决定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的发展,“从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差距、社会犯罪率、平均预期寿命等各项指标综合评估,多年来瑞典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②瑞典社民党崇尚自由、平等、公正和公平,以马克思恩格斯主义为主要指导思想,并结合瑞典的国情,创造性地提出和建构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从福利社会主义到职能社会主义,从基金社会主义到科技福利社会主义。福利是社会主义的象征。在30多年执政实践中,瑞典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并建立起了全面、普遍和统一的福利制度,社民党因而得到民众的支持。由于经济的发展,“每个人就能从这块共有的蛋糕中取得更大的一份来满足自己需要填充的胃”。③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号召全国各族人民要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明确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坚定了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中国的全面小康社会核心是人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瑞典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尤其具有借鉴意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借鉴民主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一)社会主义要借鉴整个人类文明的成果

  社会主义是人类探索现代社会的思想成果,这种探索自文艺复兴以来一直未曾中断,形成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轨迹。在这一持续几百年的探索过程中,诞生了很多现代思想成果及其制度实践,社会主义只是其中的一个思想成果和制度实践,除此之外,从思想成果来看,还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群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这些文明成果也都对我们理解现代社会和建设现代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社会主义以解放全人类为自己的事业追求,它也必须具有博大宽广的胸襟,兼容并包的情怀,借鉴人类创造的所有这些思想成果为我所用,才能肩负起这一神圣使命。

  (二)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是同宗同源的

  民主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一样最初都是信奉马克思主义的,直到恩格斯去世后,在伯恩斯坦、考茨基的倡导下,民主社会主义由原来的信奉马克思主义到在实践中抛弃了马克思主义,但在其理论纲领中自称是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再到二战后民主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民主社会主义逐步演变为反对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改良主义思想。至此,民主社会主义发展离科学社会主义越来越远,成为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肆宣扬和传播,用来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和思想意识的渗透。

  (三)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相通性

  自由、平等和团结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自由包括不受外界的强制和压迫,免受饥饿、无知和对未来的恐惧的侵扰,也包括有共同参与、共同决策和个人发展的自由,有生活在安全的群体中、有控制自己生活和选择自己未来的自由。平等是自由的前提。在一个不平等的社会,那些受到不平等待遇的人,必定不能像其他人那样自由地控制自己的生活。平等要求公平地分配那些对人身自由有着重要作用的东西:经济力量和经济条件、教育和接受文化的可能。“与自由一样,平等要求给予每个人发展和参与的同等权利、同等的社会结构和经济条件。团结要求人们各尽所能地为社会和劳动生活做出贡献并承担责任。它同时要求,当生病时、在工作中受伤时和年老或失业时,我们作为公民相互给予有保障的生活权利,接受教育、接受治疗和护理的权利和参与文化生活的权利,尊重每个人作为个人和作为公民的价值。”④民主社会主义的民主、平等和团结旨在保障公民的权利,这与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强调的以人为本具有相通性。

  我认为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是要借鉴民主社会主义成功经验的,但是这种借鉴并不是要抛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场和原则,而完全接纳民主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法、管理方法。”⑤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势必要吸收借鉴人类物质文明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等一切文明成果。总之,我国在毫不动摇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可以把原则上的坚定和策略上的灵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认清民主社会主义本质的同时,借鉴其所包含的宝贵的成功经验,那么,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北京,2012

  [3]汤益诚.促进社会和谐的瑞典经验[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4]谢韬.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J].炎黄春秋,2007(2)

  [5]张闪闪.浅谈社会民主主义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5)

  [6]张红霞.北欧国家福利制度改革的反思及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2)

  [7]范广军.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社会党国际的人权观[J].兰州学刊,2007(9)

  [8]《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译委员会编译.社会党国际局文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9]汪亭友.应如何看待瑞典社会及瑞典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4)

  [10]杨夏鸣.中国视角下的“瑞典模式”[J].社会主义研究,2007(1)

  [11]吴兴唐.“瑞典模式”――可资借鉴,但不要神化和照搬[M].当代世界,2007(9)

  [12]高峰,时红.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党纲[A].2001

  [13]唐海军.论战后瑞典社会的新变化[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6):3

  [14]李占五,吴强.北欧市场经济[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5:53

  [15]顾俊礼.欧洲执政党经验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196

  注释:

  ①唐海军.论战后瑞典社会的新变化[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6):3

  ②顾俊礼.欧洲执政党经验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196

  ③李占五,吴强.北欧市场经济[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5:53

  自我鉴定包括思想总结篇6

  现代文阅读考查题中,有一种题目是一定少不了的,这就是“鉴赏评价”题。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全部都考查了鉴赏评价题,这足见此种题目是深受命题者青睐的,因为这种题目具有很强的检测功能。通观所有的鉴赏评价题,还发现了一个“秘密”,就是鉴赏评价题大多出现在小说和散文这两类阅读文本中,其他阅读文本中考查鉴赏评价题的较少。

  【考纲点击】

  鉴赏评价是在阅读理解、概括、分析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是一种较难的题目,其难度为D级。高考大纲明确规定了鉴赏评价题要求掌握的方面:

  1.能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能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能够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能够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

  鉴赏和评价各有所侧重:鉴赏侧重于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评价则侧重于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虽然鉴赏和评价各有所侧重,但实际解题时,完全可以将两者糅合起来回答问题。

  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是表达技巧,因为表达技巧涉及的内容比较宽泛。既包括表达方式,如说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也包括表现手法,如烘托、铺垫、抑扬、反衬、对比、夸张等;还包括谋篇布局,如顺序、过渡、照应、详略等。

  【解题方法】

  到底应该如何解答“鉴赏评价”题呢?总的原则无非是:从整体阅读入手,把握作品的形象,品味蕴含的情感,鉴赏作品的风格,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正确领会和把握的前提下,作出恰当的评价。结合高考真题而言,具体操作的方法有没有呢?当然也是有的。提供以下参考:

  一是紧扣人物言行,鉴赏评价人物形象。在小说文本阅读中,赏析人物形象的考查题比较多。如何来鉴赏评价人物形象呢?最易操作的办法就是,紧紧扣住人物的言行。从人物的言和行这两个方面去推敲、推导,就可以看出人物形象的特点,从而做出恰当的鉴赏评价。如:

  文中海龙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2011・广东卷第17题)

  海龙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读原文得知,他连续几个晚上下海捕鱼,导致生病,为一家人的生计发愁,这说明他“勤劳坚强”;他不让海龙学习原始的捕鱼法,把海龙骂回来,教导海龙天气冷别去耍海水;半夜不见海龙了,又赶紧和妈妈到海滩上去寻找,这说明他“爱护子女”。所以,既勤劳坚强,又爱护子女,这就是海龙父亲的形象特点。把这两点概括鉴赏到了,就圆满地回答了问题。再如:

  “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赏析。(2011・全国课标卷第11题第3小题)

  彭先生的性格特点,也一定要通过分析其言行才能看出。同样读原文得知,彭先生在老丈人危难时,以亲情、和睦为重,不计前嫌,施以援手,最终赢得信任,这说明他“有担当,明大义”;彭先生面对老丈人的排斥,不轻言放弃,不莽撞行事,捍卫了自己的爱情,这说明他“执着隐忍”;彭先生说话风趣,与人为善,遇事能有良好的心态,这又说明他“幽默乐观”。所以,有担当明大义、执着隐忍、幽默乐观,即彭先生的性格特点。这些都联系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赏析出来的,离开了人物自身的言行,是无法赏析人物形象的。因此,鉴赏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在原文中画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就是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即能完满作答。

  二是紧扣表达技巧,赏析特定文句。文中的一些关键句、深意句或有意蕴句等,命题者都有可能拿来叫应试者赏析。具体题型均类似于这样设题:“请赏析划线语句(部分)的深意(作用、表达效果等)”。赏析特定的语句,绝大多数都应该从其表达技巧方面入手去鉴赏,这是无数经验告诉我们的方法。如:

  对小说中画线①处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2011・安徽卷第13题第1小题)

  ①这鸟笼根本不用养鸟,只要在树上一挂,它自己就会叫起来。

  鉴赏这句话,一定要从表达技巧上考虑。那么,这句话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呢?仔细看就可以发现,这句话用了修辞手法。那是什么修辞手法呢?当然是“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鸟笼的精美,表达了老大夫对鸟笼的赞赏之意”。此题就迎刃而解了。再如:

  结合文意赏析两处划线部分。(2011・山东卷第20题)

  ①不少人默默地注视着老头,每张脸都板硬,盛着或显著或含蓄的恶心。

  ②心坠得他累。

  山东卷的阅读文本是严歌苓的《审丑》(小说节选)。节选的故事是:小臭儿过上了体面的生活,可他忘恩负义,居然不认靠捡垃圾养大自己的丑陋的爷爷曾老头。第①处划线部分是无定在和曾老头说话时的情景,第②处划线部分是无定没了谈生意的心思的情景。鉴赏这两处也一定要考虑其表达技巧。那么,这两处都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呢?很明显,应该从描法方面去突破。第①处划线部分是“侧面描写,通过写‘不少人’脸上的表情来表现曾老头的丑陋;在世俗人的眼光里,做人体模特也是‘丑’的”。第②处划线部分是“心理描写,‘坠’字形象地刻画了赵无定此时的内心感受,表现出此时赵无定对老人的同情和对小臭儿夫妻言行的反感”。

  三是联系主旨,辩证地作出评价。不管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还是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都要联系原文的主旨,在主题下去评价是最可靠的,否则,就会使评价偏离方向。我们说评价也要客观公允,要辩证,不能偏袒;要全面,不能片面。如:

  自我鉴定包括思想总结篇7

  论文关键词 著作权侵权 鉴定边界 知识产权

  著作权侵权是指被告人侵犯作品创作者的著作人身权或者财产权的一种行为。一般来讲,著作权的所有人包括个人和企业,而著作权作品的形式可以是文学作品、艺术作品,也可以是科学作品等。国内外法律界人士对于著作权问题的关注度交稿,各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这对于保护著作权具有积极的意义。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著作权的作品形式也更加的丰富,当前除了传统的文字性的作品外,还可以包括企业设计的一些系统软件等,客观增加了著作权保护的难度。从目前的发展形势而言,侵权鉴定是著作权保护的重要问题之一,不仅仅与个人有关系,同企业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所以加强著作侵权的界定不仅对个人对社会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著作权侵权的基本判断方法

  著作权侵权,又称为版权,属于知识产权的范围,同时也是各类知识产权侵权判定中难度最大的一类。在著作权侵权判定之前,首先必须明确著作权的所有人所享受的法律利益具体有哪些内容,然后要明确著作权所有人其作品的特征,并明确被控侵权人作品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要将这两种作品的特征进行对比,并判断其相似程度。最后,还需要判断被控侵权人的作品是否和著作权所有人的作品是否曾有过接触。通常以上几点是判断著作权侵权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要素,通常也将这种方法称之为“接触+实质性相似”的判断方法。“接触+实质性相似”其中的“接触”的判定方式就是被控侵权人的作品是否和著作权所有人的作品是否曾有过接触;而“实质性相似”的绑定方式在学界通常被称为“三部侵权认定法”,其中第一步是作品中属于作者自己的思想部分去除,第二步是是将公用的部分去除,第三则为比较原告、被告所指侵权的作品进行对比。以此来减小侵权作品的不清楚区域,保证审判的准确性与公平性。

  二、司法鉴定及其界限

  目前,我国的司法鉴定的含义是指在一般的诉讼活动当中,鉴定人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或者专门性的知识对诉讼活动中涉及到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与判断,并通过这些鉴定与判断出得结果,提出最终的相应鉴定结论。由该定义可以发现,司法鉴定的最终目的在于鉴定和判断,通过坚定与判断解决诉讼活动中有关的专门性问题,并在鉴定和判断之后,提出的鉴定结论能够为法律的裁决提供有力的判断证据。既然可以将司法鉴定的结果作为证据之一,那么我们在鉴定的整个过程以及鉴定得出的结论就都必须遵守相关证据的规则。在诉讼活动当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有争议的事实问题,而我们鉴定出的证据就是要给对这些争议的事件给出事实问题的证明,从而能够使诉讼活动得到公正的审判与裁决,还原事实真像,保证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与我国司法机关公平公正的形象。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司法鉴定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法律活动,针对的内容是事实问题,这与法律问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通常来讲,法律问题是指与法律有关的、可以利用法律来解决和处理的问题,而事实问题则不包括在法律问题之内,属于其他问题。事实上,这两个问题的界限并不十分明确,很难分清。在著作权侵权的案件当中,对于判定著作权具有哪些权利、被控侵权人是否侵权等都属于法律问题;而判断被控侵权人其作品与著作权所有人的作品是否相似,是否有过接触则属于事实问题。

  三、著作权侵权的鉴定边界

  (一)专门性鉴定

  司法鉴定的最终目的是鉴定和判断诉讼活动中的专门性问题,所以在著作权侵权案件当中首先要确定专门性问题的具体内容。一般来讲,专门性问题不能等同于法律适用的问题,除了法官有权判断之外,其余人不能进行判断。此外,专门性问题也不能同常识性问题划为一类,例如时间、地点、季节等,所以专门性问题是一般人不能给出答案的,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运用相关的专业技术仪器等方能进行解答。

  鉴定著作权侵权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原告的作品是否具备可著作权性,具备可著作权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判断。一般来讲,判断是否具备可著作权的方法是作品独创性的判别。而作品独创性的判别首先要分析原告的作品当中包含的思想,以及作品的表达特征,其次要分析原告作品的共有领域部分和独创新部分。一般来讲,如果原告的作品不属于公共领域,且没有证据证明原告作品抄袭,则可以认为原告作品具有独创性,且具有可著作权。

  在确定原告享有著作权后,则需要判断被控侵权人是否侵犯了原告的著作权,判断方法要遵从“接触+实质相似”的原则。因此,首先要判断被控侵权人是否与原告的作品产生过接触,可以根据一些间接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其次判断被控侵权人的作品与原告作品是否有实质性相似的关系,可以将被控侵权人的作品与原告作品中独创性的部分进行对比、分析来得出结论。

  最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著作权侵权的鉴定涉及到的两个专门性问题是,被控侵权人作品的独创性及其与原告作品的相似程度。而对于其他问题,如被控侵权人是否与原告作品接触、作品相似度是否为实质性相似、是否侵犯著作权等不是专门性问题,不宜交给司法鉴定人来处理。

  (二)鉴定事项

  对著作权侵权的鉴定,需要采取一定的方法,明确鉴定的性质,根据不同的专门性鉴定问题,进行不同的鉴定,这就是鉴定事项。由于著作权侵权的专门性问题是有区别的,因此鉴定事项也是有区别的。对于原告作品是否属于共有领域和作品的独创性的判断当中,需要一些专业领域的人员根据其经验进行判断,并给出鉴定意见。

  对于被控侵权人的作品与原告作品相似度的判断,则需要对二者作品进行综合的对比。例如对于计算机软件作品来说,首先要进行机械性的对比,也就是对被控侵权人与原告的软件作品的代码进行对比,只要二者的代码不是完全相同则可以认为不具备相似性,对比结果完全一样时可确定两者完全相同。然而,机械的对比并不能判断作品的实质相似性。因此,还需要对原告的作品进行进一步的了解与分析,要将原告作品的独创新部分分割出来,并找出公用软件部分,然后判断被控侵权人的作品是否与独创部分相同,或者进行了轻微的修改,同时还要给出相似的原因。同时还要明确在软件侵权中侵权行为的鉴定。如果被告开发出的软件只是思想上借鉴了原告,但是软件开发过程中属于独立自主创作的这不属于侵权行为。但是如果被告讲原告享有著作权的软件全部复制或是部分复制应用到自己的软件中,这属于侵权行为。

  (三)鉴定客体

  明确鉴定事项之后,需要明确鉴定的客体,也就是作品当中需要托付鉴定机构鉴定的内容,例如对于计算机软件作品来说,鉴定的内容就包括软件的说明文件、开始界面、运行方式、数据库、源代码、目标终端等。鉴定客体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原告与被控侵权人的配合程度、鉴定可行度等。

  以北京维佳网络科技公司和北京易思凯科技公司的软件著作权纠纷案件为例,在审判阶段,被告未能在规定期限内将涉案软件的源代码交出,无法和原告的软件源代码进对比和鉴定。被告只进行了简单说明,指出自身软件与原告软件目标程序有不同之处。但是原告证明被告软件程序同自身开发的程序运行模式相同,并且被告公司的人员曾在原告公司担任负责人,也就是与原告的软件可能产生了接触。最后,法院判决被告侵犯了原告的软件著作权,原因在于被告未能给出反驳原告的证明,且其销售的软件与原告软件核心部分相同。

  这样的案件其实还有很多,由于证据提供的准确度与充足度的不同就可以影响到整个案件的审判结果。例如北京赛博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与奥迪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一档关于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纠纷案件。本案鉴于上述北京维佳网络科技公司和北京易思凯科技公司的软件著作权纠纷案件大致相同,都是被告未向法院提供被控侵权软件的代码,但是由于原告提供的间接证据不足,最终法院以侵权证据不足为由,宣告原告状告别告侵权一案不成立。由此可见在审判过程中鉴定证据的重要性。

  (四)鉴定结论评价

  对著作权鉴定结论的评价会影响法官的判决结果,因此对鉴定结论评价的正确性会影响法官判决的正确性。而对于与原告与被控侵权人来讲,影响判决结果的是也是鉴定结论,并且还会影响原告与被控侵权人的法律权益。同时鉴定结论的评价还会影响当事人能否对鉴定结果产生合理的质疑,以及法官能否接受质疑,会影响当事人的精神权利或者经济利益。通常,鉴定结论一般为两种:一种是依靠专业的技术仪器、特定的鉴定规章等对侵权作品进行客观的鉴定,这种客观的鉴定结果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另一种是在通过鉴定者的学识积累、经验等对抄袭作品进行专业的分析与比较、判断最终得出结论的主观鉴定。

  评价鉴定结论需要对鉴定的整个过程都进行评价,这些过程包括鉴定的委托、鉴定人的选择、专门性问题的确定、鉴定对象的界定、鉴定方法是否科学、鉴定方法的可行度有多大以及得出鉴定结论所依据的内容。整个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之后,才能得出正确的评价结果,最终影响整个判决过程。所以鉴定结果的正误对审判结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知对鉴定结果进行评价与分析也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对主观性鉴定的评价与分析。

  自我鉴定包括思想总结篇8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诗歌的形象。形象由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构成。人物形象包括诗中描写的形象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景物形象包括景象和物象。抒情诗,诗人往往通过写景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借助客观事物(山川草木等)来书写自己的心迹、志向或节操,使客观事物具有一定的含义,这就是“意象”。

  其次,我们来看一看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例如鉴赏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中的人物形象。我们就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来做,首先看诗中的形象是什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再看,诗歌中形象的基本特征,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最后看形象的意义是什么,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这样的三个步骤就保证了人物形象鉴赏的全面性,确保在考试中拿高分。

  二、写景诗歌鉴赏的方法。1、抓住并概括景物的共同特征。2、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我们在回答这一类问题时,可以分为三个步骤:①描述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我们来看一看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我们就应该这样回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描述画面)。展现了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概括氛围)。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分析情感)。

  三、由物象及人的形象鉴赏的方法。我们先看一首诗清朝黎简的《小园》(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这首诗的后两句由物及人,请简要分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我们先看一看这首诗中有哪些物象,有幽竹寒花、新月新霜等。幽竹寒花,是孤傲坚贞的象征,新月新霜是高雅圣洁的象征。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风骨和节操。从而我们可以这样回答:诗人小立于幽竹、寒花、新月之中,其高尚的节操澄明的心灵与周围景物融为一体,一个孤傲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通过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总结出做这类题目的方法:1、先找出诗中的物象。2、分析物象的特点。3、将物象的特点延生到人的形象上。

  自我鉴定包括思想总结篇9

  关键词:审美;审美经验;艺术作品;鉴赏

  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4-0185-01

  人们在欣赏一个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时,都是通过自己的审美感觉和经验来判断的。审美,就是对美的事物的感知、体验、欣赏、领悟和认识。审美既体现在一切艺术作品欣赏中,这些艺术作品包括文学、音乐、戏剧、美术及其他艺术。凡是对美的东西的观赏、领悟和认识,都叫审美。这些不同领域的艺术作品的鉴赏经验是独特的。经验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由实践得来的认识或技能。这种经验有很多种,有古人经过实践留下来的理论经验和自己在实践中摸所出的经验,这些经验为我们今后要走的路做出了正确的指示。其实审美与经验其实是一个哲学关系,他们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审美经验”这两个词相连是18世纪后产生的。在aesthetic experience 产生前,人们通用的是美的知觉、美的经验、美感。在西方艺术哲学中审美经验第 一次最早被谁使用至今还是疑问,有人认为是杜威,有人认为是鲍桑葵。从这些争论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词在西方现代艺术中重要的地位。但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从传统的考察中发现艺术哲学的特征是以那些能激发起审美经验的对象,即艺术作品的思考为主要标志的。

  所以说艺术品是审美经验的主要对象。古人把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进行区别,把美的认识和感性认识统一起来。由于保姆嘉通把审美一词特意指感性知觉,使整个美学研究由客观转向了主观。审美其实是辨别美与丑的能力,英国哲学家杰勒德认为,美的对象是分为不同种类的,并认为美感、新奇感、和谐感、崇高感、形象感、滑稽感和道德感这七种感觉属于人的内部感觉。

  艺术作品的感受方式和自然事物的感受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区别,首先因为它为鉴赏而存在,难怪一些美学家认为应该把鉴赏者和艺术作品接近和交流当做美学研究的出发点。审美经验一方面导致艺术作品的出现,一方面产生出创造艺术作品的艺术家和鉴赏公众人物和批评家。艺术作品是人类创造的产物,它的经验是对人类创造潜能所作出的一种反应,鉴赏行为不仅受到艺术作品中已经理解的东西的激发,而且还调动了鉴赏者自身的积极参与。当作者思考作品时,把经验过的思想当做自己的思想,是一件艺术作品的鉴赏成为主体在客体上的一种逗留。艺术的鉴赏和自然的鉴赏有着根本的区别。自然只有我们对它发生兴趣时,它才是审美对象。而艺术品作为审美对象,它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在审美经验上明显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审美态度、审美对象与审美经验?西方现代美学对审美经验的解释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主观论的解释,强调审美态度的作用;另一种是客观论的解释,强调审美对象的作用。在客观论者看来,审美经验最主要的源泉在于审美对象本身所具有的审美特质。审美经验基本上是一种被动状态的知觉经验。

  美学家对审美经验的不同看法中包括着各种构成因素,往往是这些构成因素使他们的想法各异不同。审美构成因素包括分离性因素、整体性因素、表现性因素、想象因素和因素这五种因素构成。分离性,其实就是审美非功利性,即观赏者与对象的关系不是一种利用关系,审美经验产生的感觉是一种摆脱利害关系的感觉所有人认为分离性是自由选择的气氛,它充满了松弛和和谐。整体性是一种从分散或分裂的感觉回归到整体的感觉,它常通过综合和排斥来实现。这种整体性具有高度的结合力,它是一种重新组织过额丰富而紧凑的经验。审美经验中的知觉不同于日常知觉,日常知觉总是一些零碎的片段,我们只是从一些分散的片段去注意这个世界,而当我们鉴赏艺术作品时,我们总是力求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性的知觉对象呈现出来,整体性还有另一个含义,那就是指鉴赏者和艺术作品之间的一种融合状态,当欣赏者被艺术作品吸引时,自我中心的分离感会暂时消失,这也是一种整体性。

  在审美经验的构成成分中,基本上是建立在艺术作品构成成分的分析上。在一些艺术家看来,审美经验是一件艺术作品在一个训练有素的鉴赏者身上产生的对艺术客观特质有体验的经验。在审美经验中我们主要注重的是审美态度,由于不同学者对审美经验存在着主客观哲学思想上的差异,实质上在这些差异背后存在着构成要素的不同,要分析现象必须分析本质。在这当中审美和经验也是相互影响的,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在思考过程中作者可能有些分析不到位,请您给予指正!

  自我鉴定包括思想总结篇10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他们形成自觉、广泛的阅读习惯。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根据多年的探索和总结,笔者认为,中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一、培养和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内涵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主要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鉴赏能力等几个方面:

  (一)认读能力。认读能力是阅读过程中最基本的能力,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是借助识字、理解词语等手段达到初步感知的目的的能力。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认读能力,必须不断扩大学生的识字量。认读能力主要取决于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或常识的掌握程度。在这里语文基础知识或常识主要包括基本字词知识、基本语法知识、基本修辞知识和基本文学知识。

  (二)理解能力。理解能力包括转换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分类能力和推断能力等方面。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必须以认读能力为基础,同时又是认读能力的升华和发展,通过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敏锐地感悟语言,从中理解字、词、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从而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三)想象能力。想象能力是阅读能力的延伸,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想象能力是阅读欣赏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四)鉴赏能力。“鉴赏文本能力是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文学鉴赏的基本过程包括感受形象阶段、审美判断阶段和体味玩赏阶段。”

  如果一个学生阅读能力对这几个因素都具备,并且掌握得很好,可以说他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

  二、培养和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途径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实现从“要我读”到“我要读”的转变。人们常说,“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兴趣,按照心理学的解释,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者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一旦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重要。在这个环节上,老师做好引领学生进入阅读领域的向导,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阅读的目的性和重要性,把阅读行为化作自我内驱力――主动阅读,从而实现从“要我读”到“我要读”第一次转变,并为下一次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实现从“我要读”到“我爱读”的转变。任何习惯的形成,都必须经过持久的训练。所以,要让学生明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的道理,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做到习惯成自然,并探索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人掌握知识,理解文章,形成能力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初中生,正处于形成能力的关键阶段,更要培养这种好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多读、精思、勤记、善用”四个方面。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实现从“我爱读”到“我会读”的转变。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叶圣陶先生也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十分重要。我在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结构、主题、语言的模式。

自我鉴定包括思想总结十篇

自我鉴定包括思想总结十篇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