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不问出处:985与三本大学生同去德国留学-今日头条

日期: 栏目:成功案例 浏览:8 评论:0
英雄不问出处:985与三本大学生同去德国留学-今日头条

  【导读】第一学历体系内的鄙视级差天然存在。985与三本生本来并无交集,但由于考研、出国等原因,他们相聚于同一平台。无论每个人心中的执念如何,重整待发是最重要的,笑到最后才能笑得最好。

  此前,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正式印发。该意见为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擘画了宏伟蓝图,做出了顶层设计。

  教育部认为,疫情对出国留学的影响是暂时的,政府仍将积极开拓优质教育资源合作渠道,继续通过出国留学渠道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为广大学子实现留学梦保驾护航。

  由此看来,人们所关心的“疫情来了能不能留学”、“未来值不值得留学”问题得到了官方正解。我同事家的儿子之前一直在犹豫是否要出国,看到这则新闻反而踏实下来。在个人和家庭举棋不定时,听国家的话总没错吧?

  然而,出国的方向是定了,在“去哪儿”的问题上,大家(包括他本人、父母及同学好友)的意见又有了分歧。

  他是学数学的。这种延展性强的基础专业肯定不能只读本科。他本来打算去美国读研,没想到由于疫情影响加之中美关系紧张,美国留学签证政策收紧,对敏感的理工专业进行限制。尽管他的专业并非受限之列,但出于安全考虑,父母坚决不同意独生子去美国。

  他的一些同学转向日本或德国留学,他也动了这方面的心思,想去德国续读本科,不再等到本科毕业再出国。他觉得自己尽管不是出身清北,但作为985的高材生,去德国留学其实是“降维”了,又有些不甘心。

  “德国大学生源参差不齐。”根据很多渠道了解的德国留学信息中,这一点尤其令他介怀。

  为什么德国大学不像美国大学那样用更加细致严苛维的标准来筛选学生、区隔大学的等级?

  从文化方面讲,二战后德国大众对“精英”(Elite)一词非常反感,因为纳粹就自诩精英,元首就是他们的代表。在60年代民主思潮的影响下,“精英”已成为一种贬义词汇。

  扩展到教育理念方面,高校也就顺应潮流,秉持民主与平等的理念,没有高低之分,没有精英院校与普通院校之别。

  多元包容、教育公平,是这个理念的关键词。德国大学更看重专业实力,而不是大学的综合排名。德国高中毕业生选大学往往考虑的是离家近,适合自己的爱好。他们并不十分在意大学的名气和生源类型。

  反推至基础教育领域,德国中学也不以分数为首要追求。在很多综合中学里,既有志在考综合大学的文理中学学生,也有将来要接受职业教育或要考应用技术大学的学生。在5-9年级期间,某些基础课程是通行的,文理中学学生和职校学生有可能同堂上课,这在我们看来也是不可思议的。

  尽管德国现在也有卓越大学联盟,但其核心依然是建立“精英系”而不是个体的“精英”大学,即有选择的资助大学的现有优势项目,推进德国高等教育的“整体高水平”。

  其实,德国大学生源与德国大学排名问题,一直是外界对德国高等教育略感遗憾的地方。不仅是外国留学生,德国本土学生也认为他们的高校招生门槛过低,国际排名落后。

  差异化、多元化是德国生源的一个重要特点。从很多德国高校的招生要求及中国留学生的申请经验来看,德国大学基本上不看学生的教育背景,无论是985、211的普通生,还是地方三本院校的佼佼者,只要专业匹配、德语水平达标、最低分数线合乎规定,一般都能被录取。当然,也有少数限制性专业会有成绩水准或者面试的要求,但大部分学生无需担心这个额外环节。

  因此,德国大学的课堂里既有学霸,也有学渣;既有孜孜不倦的勤劳人,也有虚度光阴的混世者。有的人专业基础扎实,却听不懂老师讲课,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适应德语授课;有的人不是并非出自名校,但德语说的非常流利,研讨课上非常受欢迎。一切皆有可能。

  那么,在生源不均的情况下,如何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维护德国高校的品牌?这就涉及到德国大学宽进严出的过程控制手段。德国大学“考试难、通过率低”的说法在留学圈广为流传,几乎每个专业都有所谓的杀手科目,考试合格率可能只有1/3。学校对挂科、补考要求严格,超过3次要么退学,要么转专业。

  无论本科还是硕士,很多专业的按期毕业率不足50%。尽管绝大多数德国大学免学费,但延迟毕业所带来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和资金成本是不容忽视的。

  当然,难与易是相对的。德国大学提供的是一个优胜劣汰的平台。那些善于自律自控、讲究方法、勤奋努力的学生能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最终顺利毕业。这些人都有着过硬实力、真才实学。没有人质疑他们的价值所在。因此,所谓生源的质量,不能光看入口,更要看出口。

  从德国留学生的构成来看,中国生源不仅数量最多,平均质量也是最好的,要高于大部分来自印度、奥地利、意大利、俄罗斯等国的学生,也高于德国本土学生的平均水平。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学生的数理基础普遍较好,且善于用功。

  有人说,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最优秀的中国学生很少能凌驾于最强的德国学生之上,但最差的中国学生下面还有更差的德国学生。德国本土大学生的辍学率一直很高,尤其是理工专业,有的甚至达到20%。

  当然,这种说法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指导意义。学习这件事,环境只是一方面,最终的结果怎么样,关键看个人。既然是留学,就不能光和中国同学竞争,而是要和世界范围内的学生比高低。

  有道是,近朱者赤。一个人的交往圈子决定了他的眼界和发展空间。人们常说,与优秀的人同行自己才会更优秀。在一个生源多样性的学习环境里,人们对于“优秀”的概念要重新定义,它是立体的、综合的:不仅要擅长答题做题,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沟通协调能力。

  教育出身和过往成绩并不是唯一的决定要素。陌生的挑战任务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德国留学犹如一个熔炉,它需要人们打破以往的优越感或思维定势,重塑自己的价值和自信。

  名校光环如果运用得好,可以为自己带来动力加持,精益求精,更上层楼;而如果固步自封,蔑视或排斥他人的进步,往往适得其反。

  一句话:英雄不问出处,是金子在哪儿都能发光。

评论留言

我要留言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